民国时尚第一刊里,都有哪些“流量担当”?| 媒专栏
《良友》创刊于1962年,最开始的印刷专接代印单张小型画报业务
今天的时尚圈越来越向娱乐圈靠拢,无论是老牌时尚杂志还是新媒体都在争抢着流量明星,想要通过他们巨大的粉丝群来将流量变现为消费。
在八十多年前的民国时期,《良友》就已深谙这一套逻辑,那时画报首登的女子照片,大概就是今天时尚大刊上各路大花小花小鲜肉的封面大片,而极力强调都市现代生活和摩登女子形象的《良友》画报,也成了当之无愧的时尚第一刊。
20世纪20年代,西方“黄色新闻”潮在上海萌芽了一批小报,《晶报》、《新世界报》、《闲情报》、《金刚钻》、《福尔摩斯》等,多侧重于用刺激性新闻来制造轰动效应,以增加销量,但《良友》却是一股清流,不走低俗路线,不用煽情新闻博人眼球。
《良友》主编伍联德曾说:“当时四开大小的单张画报,颇为流行,惟一察其内容,打斗缺乏学问之原素。窃以为在文化落后之我国,藉图画作普及教育之工作,至为适宜。”他真正希望的,是做一份趣味性和教育性并行的综合画报。
据余汉生先生回忆,学美术的伍联德对于杂志设计颇有想法,他经常向西人书店买几期《伦敦新闻画报》回来研究,又参考晚清小报刊“名花”照片的传统,最终确定了良友的定位:图文并行的综合画报,而封面则刊登有名气、值得尊重的摩登女性照。
当时的封面美人们,不仅仅身担杂志销量的重任,还同时是一面沪上潮流旗帜,她们通过图像告诉上海乃至全国女性:摩登女子应该是什么样子。
如果用今天的话语和标准来描述她们,大概就会有如下这些标签。
说起《良友》,必提民国最大的“流量女王”——影星胡蝶。《良友》创刊封面便是胡蝶,之后她每一次登上画报的妆容打扮也都会掀起一阵流行风潮。
胡蝶在《良友》上的形象转变,几乎是当时时尚的一个微缩版。
最开始的民国女子都是如胡蝶初登封面一样,打着厚厚的前刘海,穿着传统的袄裙,眼神多羞涩而深情;之后随着西方时尚进一步入侵,更多女子像她一样穿上了洋装旗袍,妆容也更加明艳,露齿而笑也成为一种自信、健康的风尚;再到后来,西式的骑马装和套装也成为上海时尚潮流中的元素,画报拍摄的人物也更多的开始直视镜头。
1935年,胡蝶与潘有声的婚礼更是成为城中热议,胡蝶身穿婚纱、戴头纱的照片迅速登上各大杂志,被媒体称为“上海第一婚。”她的西式穿着引发了女子着婚纱、办婚礼的热潮。可以说她所引领的时尚,同时也是一场变革,打破着陈规旧俗。
既作为沪上的时尚领头者,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绯闻与八卦的中心。她的装扮总是会被杂志从头分析到脚,就像今天的女明星机场街拍,一出来便被时尚博主安排得明明白白;而她的一举一动,更是时常“上头条”,花边绯闻闹得满城风雨。
好在胡蝶心理素质也够强大,即使在大小报纸杂志的攻势下,她也仍能保持淡定,“我并不太在乎,如果我对每个传言都那么认真,我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了。”大概就是靠着这种“不在乎,”她度过了杀死阮玲玉的“人言可畏,”也度过了从盛名到配角的失落。临近五十,丧夫的胡蝶重返影坛,并凭借电影《后门》获得“亚洲影后”宝座,这也是中国第一个“亚洲影后”。
她在回忆录中写道“我一向比较达观,视人生如演戏……我时常安慰自己,苦戏总会演完。”仍不失当年被票选为电影皇后时的气魄和谦逊。
比起胡蝶的淡定,黄柳霜更多的是“酷”,从外表到内子里都更有个性。在民国十六年总第十六期的《良友》封面上,就刊登了她的照片。时任主编的伍联德在赴美考察印刷事业之时,途经好莱坞,与黄柳霜相识,并收到黄柳霜赠予的照片,后将之作为《良友画报》封面刊出。
从1919年至1961 年间,黄柳霜出演过包括《巴格达窃贼》、《上海快车》、《人生》等50多部电影,被称为“中国娃娃,”并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名。
作为一个亚裔女星,她无疑很成功,当时的她名动欧洲,不少英国少女纷纷把脸涂成象牙色,把刘海剪齐,遮住前额,为的就是模仿她迷离的气质。但她自身却一直处在身份焦虑之中。“我想我之所以离开美国,是因为我死了太多次。”总是在西方电影中扮演负面角色的她始终没办法在美国找到归属感,而在中国,她的知名度虽高,但大众对其性感甚至裸露的装扮微词甚多,认为她在抹黑中国人,攻击她的报刊不在少数。
她骨子里的自我也常常相互争斗,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,“要是我的灵魂和你们的不一样怎么办?那是我的错吗?我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人,也不是彻头彻尾的欧洲人。时也命也!我的灵魂的这两部分如猫狗般的争斗着。”
这样一个“黑红”的明星,不似胡蝶那样一生淡定从容,但却也是《良友》和沪上小报话题度的顶梁柱,她突破性的造型与个性,都预示着更加多元、开放的女性形象的到来。
第五届全运会上,杨秀琼拿下五块金牌,从一个普通的泳队少女瞬间成为万众瞩目的“美人鱼。”接连而来的是各种沉甸甸的赞誉:宋美龄认其为义女;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接见杨秀琼一家。一连几个月,报章都在报道这位年仅15岁的少女,良友也自然登出了她的封面。
这一登出倒是引发了不少争议,照片中杨秀琼身着紧身泳装,露出大腿和手臂,在很多保守人士看来,是不守妇道、辱没公德的象征,但林森以及宋美龄的热捧很快就导致了舆论风向的转变,更多人开始赞美杨秀琼,认为她一改“东亚病夫”之孱弱形象,拥有现代女子的健康体魄。
在当年《良友》的“十大标准女性”评选当中,杨和宋美龄、胡蝶一同入选,也可见其影响力之大。
杨秀琼带给民众的,是一个拥有健康体魄的运动员形象,她无形中契合了人们对于“强国”的想象,也使得审美的风潮发生转变,人们开始意识到女子之美不仅仅在于优雅柔弱的姿态,也在于健美阳光的体魄,而游泳,也在大众心目中和“洗澡”以及“情色”等字眼区别开来,成为一项充满荣耀的运动。
当时各地都有模仿杨秀琼游泳的女子,泳衣也成为了除去旗袍和洋装之外更为“摩登”的象征。就这样,时尚与政治相结合,催动着类似于《良友》一样的时尚杂志们演绎了一场关于游泳运动的狂欢。而在1936年,柏林奥运会上杨秀琼在预赛中的失利,最终让这场狂欢落下帷幕,虽然杨秀琼仍然是杂志小报的流量中心,但所有的新闻都从失利开始,都从追捧赞誉转向了批评和绯闻。
虽然杨秀琼后半生受尽嘲讽,但这仍然难掩她在中国时尚史和体育史中的光辉,她让更多人看到,女性的身体不一定要由他者目光规训,而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,争脱成见和世俗的外皮。
《良友》就这样通过各种“流量明星”将一个更为立体和现代的城市展现于平面之中。她们以鲜明的性格、无畏的态度穿行于混乱而华丽的时代,成为时尚的弄潮儿,今天去梳理她们的旧事,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生命力和美感,而在数十乃至百年后,不知今日的时尚杂志封面上的流量明星们,会否一样为人所缅怀或叹息。
文字:朱轩
微信编辑:邓文艳
专栏编辑:图图
我们持续邀请在职媒体人开展讲座。可以留下你最想听的人的名字或者供职单位
听说,有趣的人都关注了我们